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  支部新闻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东铁路红色之旅
发布人:赵巍  发布时间:2021-05-17   浏览次数:525

探源革命思想火种、传承攻坚克难精神


引言: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宜常读常新、勤耕不辍。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立德铸魂、学好党史,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师生联合党支部组织开展了“探源革命思想火种、传承攻坚克难精神”系列党日活动。

2021年410日赴海林、横道河子镇,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精神”现场参观学习。

510日邀请哈工大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同乐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曹云峰老师开展主题为“风雨中东路上的红色中国梦”的党史讲座。

一、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精神

第一站.杨子荣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现场教学《家书》

坐落在林海雪原的杨子荣烈士陵园,是剿匪侦察英雄杨子荣及其战友们曾经战斗和牺牲生命的地方。杨子荣的团参谋长曲波同志根据杨子荣的事迹创作的京剧《智取威虎山》,更使这个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在革命烈士陵墓前肃立默哀。在现场教学《家书》中,领学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革命烈士的红色家书,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革命烈士的家国情怀。

第二站.杨子荣纪念馆:不畏浮云遮望眼、越是艰险越向前

在杨子荣纪念馆,一幕幕场景随着海林市委党校老师生动的描述展现在大家眼前:“杏树村战斗”、“活捉座山雕”、“血洒闹枝沟”等惊心动魄的英雄事迹,激励着我们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英雄精神,深刻感受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子荣精神。

第三站.“老火锯”遗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老火锯”遗址也是牡丹江地区第一党支部旧址(海林党史纪念馆)。这里见证了早期党员同志在此建立发展党组织、组织革命、抗日和建立根据地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参观遗址,我们也重温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第四站.中东铁路机车库:历史传承、红色记忆

作为俄国人铁路政策的中心站,横道河子机车库(中东铁路运输博物馆)于1903年由俄国人建成,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纷争最终归于平静。15个库房和轨道像一把扇子排列在一起,中心是可旋转轨道的大转盘,蒸汽机车经由大转盘进入库房上煤、加水、维护、检修。独具匠心设计的机车库造型美观,建筑风格独特,同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


抗联精神、薪火相传

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是“红船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红船精神”在东北抗战实践中的开拓创新。“抗联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我们不应只是简单的铭记和感动,更应该将“抗联精神”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将伟大的精神财富转化成新时代前进的动力,让抗联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二、风雨中东路上的红色中国梦

风雨中东路上的红色中国梦”的党史讲座,曹云峰老师中东铁路的建设为背景,为我们全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以及中共在哈尔滨地区的早期活动,探源革命思想传播的火种。

(一)中东铁路发展简史

俄国为了领土扩张,开发远东,修建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其后,俄国以控制东北为目的,晚清政府也为了“联络西洋,抵制东洋”,答应了俄国人于1898-1903年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以哈尔滨为交汇点的满洲支线与中东铁路。

(二)马克思主义以中东铁路为媒介在哈尔滨乃至东北传播

中东铁路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之路。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通过俄布尔什维克党人、华工和国内早期先进分子及共产国际代表等传入哈尔滨并迅速扩散至整个东北地区。在哈尔滨,马克思主义与铁路工人运动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了革命力量,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向哈尔滨铁路工人和青年学生开展并推动思想传播的人包括,创办进步刊物的戈公振、华工领袖任辅臣、创办东华学校的邓洁民以及周恩来、瞿秋白等在内的革命志士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地区的早期活动

1922年,李大钊派罗章龙赴东北考察工作,其建议在哈尔滨筹建党组织。

1923年,中央派遣李震瀛、陈为人以报社记者身份开展党建工作,他们凭借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忍饥挨饿,冒着生命风险成立东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独立组”。

1924年,吴丽实重新在哈尔滨组建党组织,组建工人夜校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5年,以高诚儒(哈工大第一位共产党员)和吴宝泰为核心组织“群进社”,学习进步书刊、交流思想,研究和探讨中国革命的前程问题。

1925-1928年东北的党组织快速发展。

(四)经历百年风雨、见证时代变迁

中东铁路是侵略者为了攫取中国东北资源而建立,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现代城市的发展,为苦难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东铁路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其所承载的红色中国梦还在继续。共产党员坚定心中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讲座结束后支部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早期是在工人间传播,但最后是以知识分子领导的农民运动迅速展开,这是根据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还探讨了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华工领袖任辅臣、东北第一个党组织的创建者李震瀛、陈为人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生活条件无比艰苦,国家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情况下,依然为了心中理想信念、为了穷苦人翻身得解放,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怕牺牲、无畏艰险。支部党员纷纷表示:曹老师讲述的内容受益匪浅,在日后工作和学习中要发扬革命先烈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插图:松花江滨州铁路桥

图为中东铁路第一松花江大桥——“松花江滨州铁路桥”,拍摄于20215月。

这座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桥梁,与之并列的是新建的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这两座桥共同见证中东铁路和思想文明发展的历史。历史的车轮滚滚,革命的光辉终将穿透厚重灰暗的历史长河,驶向光辉璀璨、绚烂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广阔天地。


结语:

支部党员通过系列党日活动,在接受党性教育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发生在身边的党史的了解和认识。支部将继续开展本地党史的研习活动,挖掘本地红色思想起源和革命斗争故事。

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新起点,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倍感欣慰和深以为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撰稿:刘卉玲              

编辑:赵英男、徐华键

审核:赵巍、刘鹏